English

经营“失败”

2000-09-19 来源:光明日报 郑英隆 我有话说

我们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失败。人生如此,企业经营亦如此。失败,不论是大败还是小败,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。因而,减少失败的可能性,或在既成的失败事实面前尽量减少损失,已成为人们与各种组织的一种特殊需求。这种特殊需求的满足,需要有专门经营“失败”商品的市场来创造供给。经营“失败”也就是将人们常见的失败现象作为一种特别的商品来经营,经营者通过经营“失败商品”,满足社会希望减少失败或减少由失败带来的损失这种特殊的需求,同时以此为依据参与社会平均利润率分配,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依据;消费者(顾客)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获得对“失败商品”的使用权,进而使用“失败商品”来满足减少失败的可能性或减少失败的损失这种需求。“失败商品”的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构成了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“失败市场”。

经营“失败”的一个典型是美国一家名叫《失败》的网上杂志,它也是一家专门以“失败”作为经营对象的企业。据报道,目前它“货源”充足,“货架”上摆满了大量的经过有序化加工处理的“失败商品”,如“失败故事”、“失败案例”、“解困方案”等,品种多样,任由顾客挑选。其经营手法本质上与一般商品的经营做法相若,并不复杂。其最大的卖点是成功人士经历中曾经遭遇失败的那部分。如果需要还可提供进一步的专项服务。他们也搞多样化经营,除主业经营如上“失败商品”外,还兼营其他,所谓“失败专卖店”同时摆卖有属于副业性质的商品,如印满“失败”字样的T恤等,目的在于取得经营“失败”的经济性效果。同时为树立自己的品牌服务。我之所以主张有更多的经营者来经营“失败”,是因为将“失败”引入市场经营领域,不但会使“失败”转换为对人有用的商品,赋“失败”予价值,而且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管理“失败”,强化人们对“失败”的管理意识和市场转换意识,进而降低人们对“失败”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。具体地说,经营“失败”,可取得如下几个效果:

其一、经营“失败”,使“失败”成为一种商品,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运行,赋“失败”予价值。使“失败”成为一种可供有效需求者消费使用的商品,需要加工,对普通的失败现象注入具体加工劳动的结果是形成“失败”产品,使“失败”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;这种加工的另一面是使符合社会需要的一般劳动注入、凝聚到“失败”商品生产过程中,为“失败”创造出价值。而可供经营的“失败”商品进入市场交易是结果,则使“失败”具有交换价值。

其二、“失败市场”使“失败”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,得到有效的配置。失败,人常有,但做好从“失败”到“成功”的转化却不是每个人都作得到的。当然,也有人会将自己或身边有关“失败”的经历变为经验教训,使之经常提醒自己,对自己产生警示作用,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。这可以理解为将失败的经验教训转化为为以后成功的要素与资源。但如此理智者毕竟是少数,更重要的是它的作用范围仅仅在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身上,是很有限的。显然,这样一种状态下的“失败”资源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的。而将“失败”纳入市场经营领域,会通过市场体系与市场运行机制,使失败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有偿使用的资源,使“失败”经营者参与社会平均利润分配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失败事实上的损失。将“失败”纳入市场资源配置体系,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市场效率。

其三、将市场行为引入“失败”,借助于市场的组织与竞争力量,推动“失败”的信息化与知识化,促进人们对失败的规律性总结与科学化认识。从信息经济学的意义来看,经营“失败”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对“失败”现象的信息化、知识化过程。经营“失败”的商业流程大致是:经营者大量搜罗收集有关“失败”的各种“原材料(素材)”类信息,按一定的目标要求组织加工处理,将原材料加上“辅助材料”和“思想粘合剂”进行有序化处理,组合出“失败”商品;给出一定范围关于某一失败案例的介绍,吸引顾客注意,引导顾客去选择;然后根据双方意向决定是否成交。“失败”的市场运作可使“失败”的损失按照价值规律,以价值的形式变得可以计量,在价值对比中有相对确定的边界。市场经营过程同时是掌握市场动态信息,积累经验信息的过程,“失败”的市场信息化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对失败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